作者:主创团·枫子
暑假过半,很多家长都在吐槽,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彻底放纵自我了:
作息全乱,半夜不睡,第二天日上三竿还不起来;
习惯全废,不写作业,成天只想吃、喝、玩、乐;
沉迷手机,每天总是想方设法要手机玩游戏、刷视频。
教育专家杨东平教授曾说:
“孩子们平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大同小异,两三个月的暑假才是他们成长与蜕变的关键,也是真正拉开差距的分水岭。”
低级的快乐虽易获取,却会让孩子在放纵中日益懒惰,最终滑向人生的下坡路。
大格局的父母,不会让孩子沉溺于\"多巴胺\"的即时快感,而是引导他们追求\"内啡肽\"的持久满足。
虽然需要吃点苦,却能让孩子收获高级的快乐,品味不一样的人生。
趁着假期,父母们不妨让孩子受一受这5种“高级的苦”,帮助他们走出垃圾快乐的陷阱。
《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曾调查显示:
27.7%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相比之下,12.45%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
而一到寒暑假,这个比例会激增到61.4%。
炎炎夏日,孩子难免怕热不肯出门,家长也不舍得孩子忍受暴晒,觉得还不如坐在家里吹空调,好好学习才是正事。
殊不知,长期待在家里的孩子,容易变得内向孤僻,大脑也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感官刺激和锻炼,影响发展。
暑假带孩子出去浪一浪,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朋友圈就有一位爸爸,每逢周末,总要带女儿去爬一座山。
爬的过程,女儿总是喊苦喊热,这时,他就会放慢速度,温柔有力地鼓励女儿。
然后,女儿每攀上一小段路,他就及时喝彩。
历尽千辛万苦登顶后,无需他多言,那种满目辽阔的震撼和喜悦,自然就激励着女儿下次再挑战另一座山。
这个暑假,他还早早做好攻略,带着女儿从广州骑行去400公里外的广西桂林。
十几天的行程还没结束,他就发现女儿不仅毅力和体力都变好了,整个人还明显开朗、自信了很多。
在多彩的户外生活中,女儿越来越爱笑,会主动了解当地文化,还会与当地人互动搭话。
这个暑假,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不妨把孩子带到户外去,见山水、看天地、识万物,一定能看到孩子的惊人变化。
蔡少芬曾在微博上晒出女儿做菜的照片:
才6岁的小丫头,个头刚过灶台,动作却十分老练——洗菜、切配、翻炒、调味、装盘,整套流程行云流水。
网友大呼可爱的同时,表示疑惑:为什么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炒菜做饭?
蔡少芬回应说:“做饭是最简单的锻炼,担心孩子受伤是正常的。但其实,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其实,早在两个女儿刚上幼儿园时,她就告诉她们:
“人生,是不断地要付出、锻炼、吃苦!才会成熟、美丽、进步!当你努力不懈……人生才不枉过!”
在她的教导下,两个女儿不仅乖巧懂事,能吃苦,适应性也强。
在某档亲子节目里,蔡少芬带女儿执行户外任务时,天气闷热潮湿,路也崎岖难走,还要忍受蚊虫叮咬,但两个女儿却没有抱怨一句。
离开妈妈独自做任务时,也是没有喊一句苦,不管是捡柴火、借食材,还是在烈日下来回搬水,她们都完成得很好。
自立,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小时候习惯安逸、衣来伸手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庇护或遭遇逆境,往往容易手足无措。
让孩子尽早体验生活、参与家务,在酸甜苦辣中掌握生存技能,未来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适应社会。
近年来,孩子因为一些小事就跳楼轻生的新闻层出不穷。
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主要就是因为现在孩子生活太顺了,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小挫折就容易将他们击垮。
让孩子吃点挫折的苦,就是培养孩子的逆商。
被挫折打磨过的心智,才会变得更加强大;被磨难洗练过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绚烂。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幼儿园的小男孩挑战10段跳箱。
可是,他挑战了一次又一次,还是失败了,小男孩既难过又气馁,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掉。
台下的父母虽然心疼小男孩,却并未上前安慰,而是在远处跟大家一起给小男孩加油打气。
最后,男孩再接再厉,终于一跃而过,挑战成功,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宋代文人欧阳修说过:“因难乃见才,不止将有得。”
平日里,父母一定不要因为不忍心、心疼,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帮他避免或承担一切不如意的事、遇到困难立刻冲上前帮他解决。
对孩子来说,和朋友闹矛盾、被人批评、解不出题目、努力了却没有取得成绩、输掉比赛、想要某个东西却不够零花钱……这些大大小小的挫折,都是他学习和成长的好时机。
放手让孩子自然地去经历挫折、体会那些不舒服、难过、挫败的情绪,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引导,孩子才能在挫折中锤炼出一颗无坚不摧的心脏。
暑假两个月,对很多家庭来说就是烧金岁月:
研学、夏令营、旅游,还有吃喝穿用上的各种高消费,账单动辄上万。
我们总以为,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殊不知,过度富养出来的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也不会知道人间疾苦,更体会不到父母赚钱的不易。
真正为孩子好,是给孩子真实的成长体验,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引导孩子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就像知乎上一对中产家庭父母,在教育上始终坚持“基本保障+自力更生”原则。
他们只为儿子提供必要的生活费,如果孩子想要手机、手办等额外消费,都必须自己想办法挣取。
平时,父母会设置劳动积分制让儿子攒钱;周末,带着孩子把积攒的纸箱、空瓶、旧书卖给回收站;买肉菜水果时教孩子砍价,省下的钱归孩子;这个暑假,还鼓励儿子通过摆摊卖冰棍赚外快。
因为深知挣钱的不易,儿子从小懂得控制欲望,从不乱花钱。
也因为体会过生活艰辛,儿子还特别感恩,经常主动分担家务。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曾说: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你见哪一个人才不经历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不管家庭条件如何,父母都不要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孩子。
适当让孩子感受缺钱的滋味,学会为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才能培养出懂得珍惜、心怀感恩、独立自强的下一代。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让一群学龄前儿童坐在椅子上,面前放着他们最爱的棉花糖等零食。
规则是:如果能坚持15分钟再吃,就会额外得到更多的糖果;若马上吃掉,则没有奖励。
这个过程,有的孩子只能坚持一会,就吃掉了糖,有的孩子熬过了15分钟,得到了更多的糖果。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十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
那些能够坚持超过15分钟的孩子,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大多事业有成;
相反那些很快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不善于应对压力,缺乏处理生活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实验的孩子家长大多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或研究生,这意味着孩子们在智力遗传、成长环境等方面条件相近。
因此研究证明:相比智力水平,一个人的坚持力更能预测其未来发展。
坚持,最能磨炼孩子心智。
优秀没有捷径,不过是日复一日地和自己较劲。
晨读、练字、阅读、运动,这些事都不难,甚至不需要花多少时间。
但若能每天坚持,日积月累,时间会以复利效应将点滴努力无限放大。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是这样拉开的。
所以,要想孩子变得优秀,父母一定要“狠心”。
就像高考状元杨晨煜妈妈说的:“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监督他养成习惯。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每天的坚持,都是为未来铺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李政涛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作为家长的我们,思考今日教育的起点不再是‘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人生?’”
在此,希望所有家长明白:
暑假可以是蜕变的契机,也可能是懒散的温床。
管好孩子,让孩子经历了该经历的苦,孩子才能脱胎换骨。
共勉。
配先查配资-配先查配资官网-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