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孙武总结出三十六计后,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多有应用和创新,阳谋、阴谋等计谋层出不穷。
而很多谋士善于利用人性,又将阳谋、阴谋升级成了各种毒计。
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毒计,其破坏性、隐蔽性让人不寒而栗,它们又是否有破解之法呢?
三人分两桃春秋时期,齐国齐景公时期,出现了三位战功赫赫的猛将。
公孙接曾徒手搏杀猛虎,救齐景公于狩猎险境,以勇力闻名;田开疆率军征服徐国,斩敌将、俘甲士,为齐国开疆拓土;古冶子黄河中斩杀巨鳖,救齐景公于水患,功绩卓著。
展开剩余97%三人志气相投,义结金兰,本可成就一段佳话。
可人心难测,画虎画皮难画骨,三人如果各自为战,本不会引人忌惮。
但是三个人的结盟,就让齐王和文官集团坐不住了。
齐国相国晏婴认为三人“挟功恃勇,不听节制”,若放任可能威胁君权。
晏婴提出:“不除之,则危君;除之,则需智取。”
齐景公默许后,晏婴计划用计使他们三人内斗。
晏婴建议齐景公在宴会上赏赐两颗珍贵桃子,要求三人“论功分桃”。
春秋时的武士,非常注重名誉,三人刚好都是五大三粗之人,不知道这是在故意挑拨3人的关系。
于是,公孙接说道:我曾经打虎救主,应取一桃。
田开疆接着说道:我战功显著,为齐王开疆拓土,也应该取一桃。
轮到古冶子时,桃已经没了。他大怒道:“我也曾治理水患,并斩杀巨龟救下齐王,你二人为何着急抢走桃子?”
公孙接、田开疆想到平时几人的兄弟情义,为了两个桃子争得毫无体面,竟然当场自杀。
古冶子更是因逼死二人,不想独活也自杀了。
晏婴“不费一兵一卒”,精准利用人性弱点(虚荣、冲动)达成政治目标,堪称毒计。
虽然从道德上有点不可言说,但使齐国得到了稳定,结果相比较之后的计谋还算温和。
春秋“贸易战”故事依然发生在齐国,是齐桓公时期。
管仲小时候家道中落,靠走南闯北做买卖为生,对各国的物产经济情况了如指掌。
当时鲁国在曹刿的指挥下,时常侵扰齐国的边界。
齐桓公一直想找机会报仇,管仲便向齐桓公献出了破鲁之策。
春秋时期,各国战乱不休,所有诸侯国都以产粮为第一要务,所以受贵族喜欢的丝绸产量极低,价格昂贵。
这时候还没有秦始皇出手统一文字等,所以丝绸在鲁国的名称是“鲁缟”,“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可见鲁缟在春秋的名气。
管仲的计谋,放在现在看,其实很简单。
它就是利用人心逐利的原则,让齐国上下行动起来,在短时间内大量采购鲁国的丝绸。
从而抬高丝绸的价格,让鲁国的老百姓被暴利的丝绸迷失心智,放弃种地,改为种植桑树。
结果就是鲁国为生产丝绸,导致各行各业减缓甚至停滞。
而当新的生丝产出后,产量过大,齐国又宣布停止丝绸的采购。
本就是奢侈品的丝绸,立马陷入滞销。而产量急剧下滑的粮食,又不得不从齐国购买。
粮价必然上涨,此消彼长之下,鲁国的经济立马崩溃。
利用人心的贪婪,通过贸易战,鲁国只能向齐国服软,齐国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鲁国。
就像之后欧洲因羊毛陷入混乱一样,如果中国掌握生产毛纺织品的技术,通过收购北方游牧民族的羊毛,使牧马的草场变少,一样可以实现管仲这样的效果。
毒士的谋身之道东汉末年,董卓被吕布诛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因群龙无首并且凉州军马实力大减,计划逃回凉州避难。
由于此时的董卓一系,被天下人讨伐,所以谋士贾诩深知,此时他去哪里都不会有人接纳。
如果李榷、郭汜这些军队,分散而逃,很容易被击溃或者收编,到时候,贾诩将毫无容身之处。
于是,贾诩声称长安城内正密谋清算凉州人,劝李榷等人集结残部反攻长安,以“为董卓复仇”之名搏一线生机。
贾诩提出“奉国家以令天下”的口号,暗示控制朝廷可获取合法权力。被死亡恐惧笼罩的李榷等人,相信了贾诩的煽动,打算学董卓挟持汉献帝,掌握大义名分。
此时长安城内,王允忙着强化自己的主导权,根本来不及和关东联军联系,给了李榷等人攻入的时机。
李傕、郭汜率军从陕县西进,沿途吸收溃散的凉州兵,兵力从数千增至十余万,又与董卓旧部樊稠、李蒙等会合,形成联军围攻长安。
长安城只靠吕布和徐荣镇守,势单力孤,城内人心惶惶。
面对李郭大军的持续进攻,城内出现叛变,开门投降。
李榷攻入长安城,吕布失利败逃,大将徐荣不幸战死。
王允一家被杀害,汉献帝再次沦为傀儡,东汉中央政权彻底瓦解。
李榷在长安城内纵兵劫掠,“百姓死伤万计,尸骸塞路”,关中地区经济崩溃。
贾诩虽劝说过李榷,但没有成功,于是拒绝了李榷的封赏,寻找机会,投奔了张绣,成功从长安的漩涡中脱身。
贾诩利用恐惧与野心,将李傕、郭汜变为棋子,一言之计引发乱世争雄,裴松之评价“误国之谋”。
可在战乱纷飞的东汉末年,毒士贾诩却靠智慧得以善终。
金刀计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垂因功高震主,不得已投奔苻坚。
苻坚久闻慕容垂的大名,非常重视他的到来。
但国家的权势就这么大,慕容垂必然引起旧势力的忌惮。
王猛就是这些势力的代表,他多次鼓动苻坚除掉慕容垂,但苻坚怎么可能同意。
眼看慕容垂越来越被重用,王猛坐不住了,便想出了一计。
当时苻坚的前秦准备攻打前燕,王猛为统帅。
慕容垂熟悉前燕情况,王猛便邀请的他的儿子慕容令为大军出谋划策,一块征讨前燕。
出征前,王猛向慕容垂讨要一件送军出征的礼物,为大军加油鼓气。
慕容垂一时拿不出什么,只好把自己的金刀送给王猛,表达自己的心意。
王猛收买了慕容垂的一个手下,让这个人去找慕容令,以金刀为信物,告诉慕容令:你父亲已经趁机逃脱了,让你也在行军路上想办法逃跑。
慕容令看着金刀,相信了他的鬼话,趁夜色逃回了前燕。
王猛立即散布其叛逃消息,迫使慕容垂因“父子同谋”嫌疑出逃。
慕容令被前燕以“反复叛逃”罪名处死。
而慕容垂因苻坚的宽容侥幸逃脱死亡,但多少引起了苻坚的猜忌之心,势力大损。
天水姜伯约除了以上四种毒计,还有一计被称为不世出,是因为实施计策的人把自己也算计在内。
他就是姜维,一般情况下,谋士没有他这个勇气。
聪明如贾诩,他不清楚李榷、郭汜这些西凉老兵的心性吗?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命邓艾、钟会、诸葛绪率三路兵马进攻蜀国。
邓艾一路沿着小道,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姜维、廖化被钟会牵制,无人可以援助成都,刘禅最终选择投降。
姜维虽在剑阁成功阻挡钟会大军,却因后方失守被迫投降钟会。
而此时蜀汉虽亡,但姜维仍然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打算复国。
姜维投降钟会后,表面恭顺,“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实际却在暗中观察。
最终,他计划利用邓艾和钟会的矛盾。
邓艾出身寒门,凭战功晋升;钟会为士族名门,野心勃勃。
灭蜀后,邓艾逼刘禅投降,独揽大功,引发钟会嫉妒。
他还建议钟会截获邓艾军报,伪造其与蜀地豪族勾结的文书。
钟会篡改邓艾奏表,使其言辞傲慢,司马昭遂下令逮捕邓艾。
姜维又利用钟会自负的性格,将其比作韩信,煽动其野心:“将军功高震主,不若效仿陶朱公泛舟避祸。”
钟会自然不会归隐山林,在姜维的煽动下,本就有心自立的钟会,反叛司马昭。
可是,钟会没能彻底稳定军队前,计划就被人发现。
此时,经历了长期的战争,魏国士兵都想回家,而收编的蜀军群龙无首,钟会计划被曝光后,很快引发了兵变,钟会、姜维都死在了乱军之中。
姜维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解的计谋?
结语毒计是人类历史上博弈的产物,他的破坏性往往不可预测。
管仲曾说:“计必出于万全,而不可有一失之虞”。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答案始终是无解,因为不管怎么看,好像根本无法解开,这世上真的有无解的计谋吗?战国时期,“天子”在礼法约定上必须满足一定条件。
其一是诸侯认可,其二是上任天子禅让,这两条始皇帝都不满足,而第三种办法:假借上天的名义,以鬼神之说正名。
始皇帝不屑这么做,于是自称始皇帝,不说天子。
那历史上有哪些人是真正的“真龙天子”呢?
大周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山西人,14岁进入皇宫,做了李世民的才人,就是我们知道的那个武媚娘。
太宗归天以后,26岁的武媚娘没有子嗣,只能出家做了尼姑。
政治失意、困顿的李治,恰好到感业寺祭奠李世民,得以与武则天相遇。
因为武则天有开国勋贵和弘农杨氏的家庭背景,李治正想扶持一个勋戚来帮自己稳固政权。
所以,李治不顾众人反对,将武则天纳入了自己的后宫。
由于李治的需要,武则天逐步获得了参政的权力,更是在之后建立了大周,成为天子。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名女皇帝,武则天的上位必然会引来天下人的反对。
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具有权威性,武则天给自己取名“曌”,意味着她化身日月,照耀和庇佑天下。
除了名字的改动,武则天还通过多种方式,使自己的形象神圣化。
感业寺的经历,使陷入人生低谷的武则天有了精神寄托,更是让武则天对于宗教有很深入的了解,也明白神佛对世人的影响力。
佛教在唐朝兴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按照道家老子的那一套,武则天的权威性根本无法找到合理的依据。
武则天通过《臣轨》等官方文本,重构了"圣人"的定义。
《臣轨》一书中,将儒家性别中立的"圣人"概念转化为女性君主专属称谓。
乾陵无字碑与六十一蕃臣像的视觉震慑,进一步颠覆了传统帝王形象。
另外,武则天命沙门薛怀义、法朗等人编撰《大云佛经》,刊行天下。
弥勒佛原本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却提前圆寂,只为了等到唐王朝时,再降临人世,普度众生,所以弥勒佛被称为未来佛。
而《大云佛经》内,借弥勒佛之口,宣传"净光天女当王"的预言。
武则天对《大云佛经》如获至宝,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作阎浮提主"。
朝廷开始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佛寺,鼓吹《大云佛经》。
修建龙门石窟奉先寺时,武则天将卢舍那大佛面容按照自己"方额广颐"的特征进行塑造。
武则天推翻了李唐定下的“道先佛后”的传统,在691年,她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的诏令,明确规定法事活动中僧侣位列道士之前。
通过重视并抬高佛教僧人的地位,武则天逐步将佛教与君权糅合在了一起,突破了传统桎梏。
此外,武则天还效仿刘邦“感龙而生”的传说,在民间大肆宣传自己母亲杨氏产子时的异象。
母亲杨氏也崇信佛教,相传,有一次去庙里烧香时,杨氏看到一条金龙突然从瀑布中冲出,环绕在杨氏身边,而后没多久,杨氏便怀上了身孕,生下了武则天。
武则天通过完善法理、塑造神话传说、支持佛教等手段,坐实自己“真龙天子”的身份,为她之后建立大周,创造了合理的法统体系。
而她打击的李唐的老子学说,又是如何为李唐塑造形象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隋末杨广立志改革,削弱世家大族的实力,可是意图过于明显,终于被世家大族联手推翻。
关陇豪门李氏成为了新的国家之主,但李氏天下是所有门阀共同努力打下的,而且李世民是多民族混血儿。所以,李世民登基后,很着急为李家王朝正名。
首先,李世民学习宋国“百家姓”的思路,让高士廉将各个地方的士族,按照家谱、历史传承等考证为依据,分为了九个等级。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顺便整理了自己的家谱,通过《氏族志》修订将陇西李氏列为第一等,同时命史官强调老子与李唐的血缘关系。
唐朝建立时,儒释道秉并行,李渊将道教立为了国教。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被世人尊为太上老君。
李世民便将目光放在了和自己同姓的圣人老子身上,李世民命令各部不遗余力地抬高老子的地位。
老子曾任周朝柱下史,李世民宣称老子是李家的祖宗,下诏说明“朕之本系出自柱下”。
这将自己的家族和老子关联,来提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的形象更权威,也让民间老百姓对李家有一个新的认知。
李世民还通过故事的形式,传播李氏的家族来源。
据说李渊有一天去羊角山游玩,遇到一个叫吉善的樵夫拦路。
原来,樵夫在山上砍柴时,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自称太上老君,让樵夫帮忙给李渊捎句话。
老者说:我是李氏的元祖,会保佑他的江汉太平。
李渊听后非常高兴,命人在羊角山修建了一座道观:兴唐观。
通过修改族谱,李世民解决了老百姓对他血统的疑虑。
唐朝科举将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题目,增设"道举科",专门选拔l5.ja4j.cn精通道家学说的人才,使天下学子重视老子。
李世民还在长安建造太清宫,供奉老子像。
如此行为,必然引来了其他宗教的反感。
有个和尚,称作“法琳”,批评道教,牵扯到了非议老子以及揭露李世民胡人血统的事情。结果这个和尚被指控对皇祖不敬,流放到了巴蜀。
李世民通过攀附李耳,获得了中原的文化认可,又通过羊角山老君等神奇事件,彰显李氏当王和君权神授,真龙天子非李世民莫属。
隋朝杨坚杨坚从小出生于般若寺,由僧人抚养长大。
12岁离开寺庙,独自游历成长。
杨坚参加科举后,回归家族,在各方势力周旋中,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
并且杨坚还有胡人血统,导致天下纷纷批评杨坚狼子野心,得国不正。
为了平复舆论,杨坚先从自身形象上改变,将所有自己的画像烧毁重画,塑造了一个新的画像。他的额头隆起两个角,如同龙角,双目滚圆由于龙目,长长的下巴,一眼看上去,和龙王一般。
通过塑造新形象,将自己的形象融入华夏文化,杨坚掩盖了鲜卑身份。
他篡夺了外孙皇位,为使篡位显得合乎情理。杨坚利用“穿白衣可得天下”的北周预言故事,安排道士为自己打造宗教背景,以“公当为天子”的预言增加自己上位的神秘色彩。
另外,杨坚用自己从小在寺庙长大的经历,塑造自己是佛教圣婴的人设,大力修建寺庙,安抚民众。
同时为了压下各个地方的小心思,杨坚继位以后,加速统一南北,三年之内就灭掉了后梁和南陈,之后平定了江南叛乱,用武力证明自己是当之无愧的天命所有者。
爱修佛的顺治清朝初年,摄政王多尔衮和豪格抢夺皇位,最后在鳌拜的支持下,年幼的顺治得以登基称帝。
面对强势的多尔衮,顺治一直战战兢兢,暗地里想要夺回权力,并在天下宣传自己的合法性。
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抓紧弥补自己血统和文化方面的短板,消除国内对他继承大统的疑虑。
清朝入关以后,藏传佛教开始在清朝大为盛行。
由于历朝历代已有很多皇帝出现,神话现象被占用,留给顺治皇帝的已经不多了。
所以藏传佛教中的形象让顺治眼前一亮。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神佛,如果不够,那就引进。
顺治帝掌权后,在北京接见了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
同时清廷册封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赐金册、金印。
在这次接见中,顺治将这次交流包装成了“佛国圣主”和“转世活佛”的世纪性交流。
达赖喇嘛自然投桃报李,通过天下的门徒,大范围的宣传顺治作为真龙天子的神圣性。
修史中,顺治让史官塑造他出生的神奇之处。
孝庄怀孕时,一条红色的龙环绕四周,到顺治出生时,落日的红霞洒满天空,阵阵香气环绕,于是孝庄就给顺治起名“福临”。
顺治还在民间通过戏曲等节目,描绘自己头生双角,相貌非凡的真龙形象。
而顺治年号则是“顺应天命而治,真龙天子也”的意思。
结语古代很多皇帝都需要包装自己,通过宗教和神话故事、征讨不臣、收复山河等等行为,来彰显自己天下共主,真龙天子的合法性。
实质上,无非是为了获得老百姓和文人的文化认同,使自己的权力意志可以贯彻下去,皆是权衡之术罢了!明朝有个王爷,身为朱元璋的儿子,一生颠沛流离迁徙了七次,备受打压和欺负。
好在,在交通不发达的明代,即使如此折腾,他却活了长达71年。
明堡宗都得叫他一声高祖父,他为什么频繁搬家呢?
岷州精力旺盛的朱元璋不仅把朝廷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时间造娃。
1379年,天赋异禀的朱元璋,在51岁时,又多了一个儿子,他给这个儿子起名“朱楩”。
十几年后,又多了很多儿子的朱元璋大封诸子。
朱楩的封地是甘肃岷州,此时他年仅12岁。
岷州地理环境复杂,在甘肃南边,处于吐蕃的北边。岷州素有“陇上旱码头,苦甲天下”之称。
刚刚12岁的朱楩,没有经历过朱元璋打天下时的艰难,也没有感受过建国初期的动荡。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将太监口中描述的岷州视作流放之地。
但在老父亲朱元璋的眼神威胁下,朱楩只能乖乖认怂。
吐蕃也是游牧民族,虽然这时候的吐蕃还比较老实,但出于军事考虑,朱元璋肯定还是要在这里安排一个藩王,从而在北方形成一条完整的防御线。
年幼的岷王自然无法支撑起岷州这一摊子。
所以朱元璋给小岷王组建了一支西河中护卫,从鲁王护卫里边抽调了王福做指挥使。
王福家族三代为朱元璋亲信,王福也熟悉藩王的军事管理,由王福带着朱楩,能很好的过渡到朱楩成年。
可是,第二年噩耗传来,哥哥朱标不幸去世,而云南的沐英不久也死了。
老父亲朱元璋担心云南混乱的局面无人管理,便将朱楩的封地改到了云南。
而由于皇子的教育也未完成,所以此次封藩很幸运地没有成行。
波云诡谲的云南明初时期,朱元璋派沐英前往云南的目的,就是解决云南各土司的乱象。
沐英做得很好,靠着先进的火力,各土司慢慢被沐家打老实了。
沐英一生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人都是被大势推动的,沐家上下暗流涌动。
权势迷人眼,此时的沐家,早就通过笼络当地土司、主导屯田、赋税征收、茶马贸no.l5.ja4j.cn易等手段,形成了独立的财政体系。
沐英死后,在云南经营十多年的沐家,基本已经有了藩镇的迹象,不然朱元璋也不可能派朱楩这个皇子来这里。
其实早在派岷王前去云南之前,察觉到云南局势异常的朱元璋,曾两次派皇室子孙前来协调云南的管理问题,期望用“勋贵+藩王”的管理模式,使云南收归国家管理。
由于朱元璋对嫡子管理严格,比如朱标、朱棣这些,这些嫡子都被派往重要边关镇守,所以并没有太合适的人选调往云南。
死马当活马医,朱元璋想起了在桂林为非作歹的侄孙靖江王朱守谦。
可是这个朱守谦依然是个糊涂虫,很快就传出靖江王在云南鱼肉百姓,横征暴敛的消息,又被沐家举报到了朱元璋这里。
活没干好就算了,居然变本加厉地放纵自己,气的朱元璋将朱守谦召回扣押在南京。
朱元璋又派周王朱橚前往云南,就是那个医学皇子。
这样一个救世济民的良医,怎么可能斗得过沐家?
不知道什么原因,周王居然从封地跑了出来,沐家顺手就向朱元璋举报了此事。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把周王召回。
初次“流放”云南朱楩刚习惯了西北冷风,突然听闻要去云南就藩,其实他是抗拒的。
云南这片烟瘴之地,怎么适合他一个刚13岁的小皇子生活呢?
朱元璋没有让岷王直接去就藩,而是让沐氏先造王宫,就藩可以缓两年再去,正好借此时机观望下沐家的态度。
1395年,朱楩被正式通知前往云南就藩,此时他刚刚16岁。
沐家阴奉阳违地修建了两年,当收到岷王就藩的消息后,沐家却上报朝廷:“云南老百姓生活艰难,从各地征调建材耗费巨大,老百姓已经苦不堪言。”
为避免云南生乱,沐氏希望朝廷宽宥,让岷王暂居到棕亭,大概需要15年,等云南发展起来,再考虑给岷王修建王府。
山高皇帝远,朱元璋重视边疆的稳定,居然同意了。
这可把岷王给气坏了,年纪轻轻,贵为皇子,居然被沐家给欺负了,只好找老爹朱元璋诉苦。
朱元璋也担心一个中护卫势单力薄,小朱楩无法在云南站稳脚跟,便下令抽调沐王府手下的精兵,增加两个卫。
云南土司众多,时常降而复叛,南边的缅甸、越南也不安生。
沐家怎么可能让岷王掌握军权 ,于是沐家的新任家主沐春上奏道:士兵一旦调给王府,再想指挥将难如登天。
面对沐家的要求,朱元璋考虑强行撤换。但这样做,很有可能面临边疆崩盘风险。
朱元璋最后同意了沐家的请求,从其他弱一些的卫所抽调官兵组建岷王的三卫。
没有建好王府,岷王忍了。可到了封地后,沐春依然小动作不断。
沐春借由屯田的名义,征调王府的卫兵。
起初朱楩是不答应的,可是耐不住沐家实力强横,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屯田理由又非常正当,岷王只好答应。
可这些屯田的兵如同肉包子打狗,再也没有回来。
好在朱元璋此时还有威慑作用,在他的命令下,沐春还是将这些士兵还了回来。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沐家更加猖狂。
沐氏克扣岷王府粮饷,削减用度,联合地方官吏瞒报赋税,使朱楩声望受损。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继位,此时沐春之弟沐晟继承了爵位。
听到建文帝削藩的政策后,沐晟大力支持。
于是,沐晟诬告朱楩“霸占民田、强娶民女、抢夺官印”。
朱允炆正好借这些名义废岷王为庶人,原调福建漳州。
没完没了的搬家1399年,建文帝下旨削除朱楩王爵,朱楩全家被押送至漳州后沦为平民。
不仅如此,朱楩还失去了亲王仪仗及护卫,行动受地方官吏严密监视,形同软禁。
漳州地处闽南,语言、习俗与朱楩成长的宫廷环境及西北、西南封地差异极大,朱楩时常感到孤立无助。
而从这时候起,没有父亲的撑腰,再受到侄子的打压后,朱楩慢慢x0.l5.ja4j.cn对朝廷丧失了信心。
目睹周王、湘王等兄弟在削藩中丧命,为了活下去,朱楩采取消极顺从态度,在窘迫中竭力保全妻儿。
而这样依然没能让朱允炆放心,他又将朱楩押回南京囚禁,这一囚禁就是两年。
1402年,可怜的朱楩终于迎来了转机。
朱棣靖难成功,攻入南京城,登基称帝。
为了收拢宗室的心,朱棣迅速恢复了朱楩的王位,朱楩的漳州之旅终于结束了。
岷王再次被安排前往云南,而朱棣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哥哥,这次派了左都督袁宇前往云南整肃军纪,夺回兵权。
但是,由于朱棣的造反行为,让他也致力于削藩。
所以,朱棣只给岷王留下了不足千人的护卫军,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残,军械补给还是得找沐氏解决。
这样的岷王不就等着任人鱼肉吗?
沐晟以“边防吃紧”为由,拒绝朱楩调用云南精锐部队的要求,甚至将王府护卫调往偏远地区屯田,变相架空了岷王的兵权。
沐晟控制着云南的税赋征收和仓储,他克扣岷王府岁禄,逼迫朱楩变卖田产、强征民财维持开支,致使岷王在云南声名狼藉。
同时,沐晟联合云南布政使司官员,封锁朱楩向朝廷递送的奏章,截留他与宗室往来信件。
沐晟在此期间,还凭借征讨安南的战功,向朝廷请功,被晋升为黔国公,并获丹书铁券,地位愈发稳固。
而我们不服输的岷王,暗地里联系不满沐氏的土司,招募士兵,扩充护卫,奈何财力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力量,仅仅只能自保。
可没多久,沐晟又以“私蓄甲兵,图谋不轨”的罪名弹劾岷王。
1417年,朱棣放弃了岷王,转而通过联姻换取云南的稳定。
朱棣将岷王召回南京囚禁,这一囚禁又是两年。
此时的朱楩已经38岁了,人生能有多少个两年,这些年的经历让他心灰意冷。
两年后,岷王又被遣返回云南,彻底丧失兵权的岷王,终日只能生活在沐氏的阴影下,谨小慎微的求生。
1425年,明仁宗继位后,确实感觉到叔叔这些年很受委屈,以“云南边务繁剧”为由,将岷王一家迁到了湖南武冈。
这一年,岷王已经46岁。
朱楩晚年常游历武冈云山、法相岩等名胜,留下《云山七十二峰》等诗作。
在武冈生活25年后,1450年,朱楩去世。
结语岷王71年人生中,近52年处于流徙、囚禁或权力架空状态。
朱元璋晚年已经无法兼顾太多,看着十几岁的少年任由沐氏欺负,他应该是很心痛的吧!
可为了江山的稳定,朱元璋又能怎么办呢?
发布于:安徽省配先查配资-配先查配资官网-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