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彩作为中国工笔画视觉语言的核心要素,不仅关乎画面的形式美感,更承载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与哲学意涵。传统“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并非简单的色彩匹配,而是融合自然观察、文化象征与主观情思的综合性设色原则。然而,在当前高校工笔画教学中,色彩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多被简化为技法训练或西式色彩理论的套用,导致学生在创作中普遍存在色彩认知模糊、传统体系理解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本文基于对多所艺术院校工笔画课程的调研,系统梳理学生在色彩学习中的典型困难,剖析其背后的教学理念偏差与知识结构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观念引导—体系建构—实践转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将中国传统色彩观(如五行五色、阴阳调和)与现代视觉经验相结合,通过经典临摹、主题性设色训练与跨媒介实验等方法,实现“随类赋彩”原则的当代教学转化。研究认为,强化色彩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创作能力的关键,更是传承中国绘画精神内核、构建本土化美术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工笔画教学;色彩教学;随类赋彩;中国画色彩体系;教学改革;高校美育
图片
一、引言:色彩的双重属性与中国工笔画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中国绘画体系中,色彩从来不是孤立的视觉元素,而是与线条、构图、意境共同构成“气韵生动”的有机整体。谢赫“六法”提出“随类赋彩”,确立了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既要求画家尊重物象的自然属性(“类”),又赋予其主观表达的空间(“赋”),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与“意象造型”的审美取向。
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门类,尤重色彩的表现力。从唐代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到宋代院体花鸟的“轻粉晕染”,从明清恽寿平的“没骨设色”到近现代于非闇的“古艳风格”,历代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智慧。然而,在当代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工笔画的色彩教学却面临诸多挑战。
笔者通过对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工笔画课程的实地调研与师生访谈发现,当前工笔画教学普遍存在“重线轻色”“重技轻理”的倾向。色彩教学多依附于临摹或创作课时,缺乏独立、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常局限于颜料使用、分染技法等操作层面,忽视对中国传统色彩哲学的深入阐释;部分教师直接引入西方色彩学理论(如冷暖对比、补色关系)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创作中陷入“中西混杂”“语义混乱”的困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工笔画色彩本质的理解与创造性运用。
因此,如何在高校教学中重构工笔画色彩教学体系,使其既传承传统精髓,又回应当代创作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图片
二、学生在工笔画色彩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分析
通过对300余名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工笔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作业分析,本文归纳出学生在色彩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五大典型困难:
色彩认知的“去文化化”倾向
多数学生将色彩理解为纯粹的视觉现象,缺乏对其文化象征意义的敏感度。例如,在绘制梅花时,仅知“红梅”“白梅”之别,却不知红色象征坚韧、白色寓意高洁;在表现荷花时,能准确调出粉红色,却难以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设色逻辑。这种“去文化化”的认知,使色彩沦为装饰性元素,丧失其精神承载功能。
“随类赋彩”的误读与僵化应用
学生普遍将“随类赋彩”简单理解为“按物象本来颜色上色”,导致创作趋于机械复制。在写生作业中,常见学生严格对照实物照片调色,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画面呆板、缺乏生气。更有甚者,因过度追求“真实”,使用丙烯、水彩等非传统材料,破坏了工笔画的材质美感。
传统色彩体系的知识缺失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不了解“五色体系”(青、赤、黄、白、黑)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对应关系,不熟悉“正色”与“间色”的等级秩序,亦未接触过《营造法式》《芥子园画谱》等典籍中的设色规范。这种知识断层,使学生在面对传统经典作品时,无法理解其配色背后的哲学逻辑。
中西色彩理论的混淆与冲突
在同时接受西方色彩学训练的背景下,学生常将“明度”“纯度”“冷暖”等概念直接套用于工笔画创作,导致画面出现“紫藤用冷光、牡丹打侧影”等违背传统审美的处理。部分学生试图融合中西,但因缺乏深层理解,往往造成色彩语言的“拼贴化”与“失语症”。
实践转化能力薄弱
学生在临摹阶段尚能较好掌握分染、罩染、接染等技法,但在自主创作中,常出现色彩搭配单调、层次不清、主次不分等问题。尤其在处理复杂题材(如群鸟、繁花)时,难以建立有效的色彩秩序,导致画面“花”“乱”“腻”。
这些困难表明,当前工笔画色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从“技法掌握”到“艺术表达”的进阶需求,亟需系统性的教学改革。
图片
三、问题根源:教学理念与知识结构的双重缺失
上述问题的产生,源于高校工笔画教学在理念与结构上的深层缺陷。
首先,教学理念上存在“技术中心主义”偏差。许多教师仍将工笔画视为“技艺型”课程,认为“线条是骨架,色彩是衣服”,因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勾线、渲染等基本功训练上,色彩仅作为附属环节。这种观念忽视了色彩在情感表达、意境营造中的主导作用,导致教学目标矮化。
其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独立性。目前鲜有高校开设专门的“中国画色彩学”或“工笔画设色研究”课程,色彩知识散见于《中国美术史》《画论选读》《工笔临摹》等课程中,缺乏整合与深化。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只能零散吸收。
再次,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中常见“先讲理论,后做实践”的线性模式,但理论讲授多停留于概念阐释,缺乏与具体作品的结合;实践环节则侧重技术操练,缺少观念引导。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实现知识迁移。
最后,评价标准单一化。作业评价多以“像不像”“匀不匀”为标准,忽视对色彩象征性、节奏感、创新性的考量。这种导向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技术正确”的追求,抑制了其主观表达的勇气。
图片
四、路径重构:构建“三位一体”的工笔画色彩教学新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观念引导—体系建构—实践转化”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旨在实现传统色彩智慧的当代教育转化。
(一)观念引导:重塑“色彩即思想”的教学理念
教学应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文化属性与哲学内涵。可通过专题讲座、经典导读等方式,阐释“随类赋彩”中的“类”不仅是物象类别,更是文化类型;“赋”不仅是涂抹,更是“赋予意义”。结合《周易》《礼记》《文心雕龙》等典籍,讲解“五色观”与宇宙秩序、社会等级、人格理想的关联,使学生理解色彩是“道”的显现。
(二)体系建构:搭建“传统—现代”融合的知识框架
建议增设《中国画色彩学》必修课程,内容涵盖:
传统部分:五色体系、正间色制度、矿物/植物颜料特性、历代名家设色风格(如赵昌之“写生敷彩”、恽寿平之“色中见笔”);
比较部分:中西色彩观对比(如“随类赋彩”vs.“固有色”“条件色”)、传统平涂与西方明暗的差异;
现代部分:当代工笔画色彩创新案例(如蒋采苹的岩彩探索、陈湘波的都市色调)。
通过知识图谱、时间轴、案例对比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
(三)实践转化:设计阶梯式、主题化的训练体系
经典临摹中的色彩解码
要求学生在临摹宋元名作时,不仅复制形色,更要分析其设色逻辑。例如,临《芙蓉锦鸡图》时,需回答:“为何锦鸡用朱砂而非橙红?背景为何留白而非渲染?”通过“设色笔记”形式,深化理解。
主题性设色训练
设置“四时花卉”“君子题材”“宗教意象”等主题,要求学生根据文化象征选择色彩。如“秋菊”必须体现“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悲壮感,鼓励使用沉稳的赭石、墨绿,而非明快的柠檬黄。
跨媒介色彩实验
引导学生尝试岩彩、金箔、拼贴等新材料,探索传统色彩的现代表达。例如,用金属光泽表现“富贵牡丹”,用粗颗粒矿物颜料表现“风霜老梅”,拓展色彩的表现维度。
创作中的色彩规划
在毕业创作前期,要求提交《色彩方案书》,包括主色调、象征寓意、层次设计、材料选择等,强化色彩的主动性与计划性。
图片
五、结语:走向文化自觉的工笔画色彩教育
高校工笔画教学中的色彩问题,表面是技术难题,实质是文化传承的危机。在全球化与视觉文化多元并存的今天,中国工笔画若要保持其独特价值,必须重建以“随类赋彩”为核心的色彩话语体系。
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扭转“重线轻色”的惯性思维,将色彩教学从边缘推向中心,从技术升华为思想。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工笔画中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瓣花,其色彩不仅是眼睛所见,更是心灵所感、文化所赋。当“随类赋彩”不再是一句空泛的画论,而成为学生创作中的自觉选择,中国工笔画的文脉才得以在新时代延续与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先查配资-配先查配资官网-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