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安徽频道
万佛湖水上降落伞。万佛湖景区供图
坐拥绿水青山的生态禀赋与红色基因的精神宝藏,六安文旅产业发展底蕴深厚、潜力巨大。如何将文化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如何让红色记忆焕发当代活力,让文旅融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如何让“一季热”变为“全年火”,在发展全域旅游中实现业态迭代、价值跃升,让生态之美、文化之韵持续转化为富民之利、发展之效?围绕这些现实命题,六安市务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全域旅游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破局思维”破解资源转化难题,以“融合路径”激活产业动能,以“跃升目标”打造文旅标杆,在红绿交融的山水间,奋力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书写出一份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价值的文旅创新答卷。
破局:三重破壁唤醒 “沉睡资源”,从单点散落至全域共振
深秋的万佛湖,被秋风吹皱的水面映衬着周瑜岛栈道上的如火红叶;大湾村的晒秋场上,火红的辣椒与金黄的玉米铺陈出大地的调色盘。一旦下雪,大别山滑雪场度假区的冰雪嘉年华项目就会成为孩子们的童话王国。当西庄温泉木屋里飘出六安瓜片的清香,游客对着星空轻吟——四季更迭的六安,连时光都变得多情动人。2025年1—10月,全市接待游客6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4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31%和13.5%。这背后,是六安文旅以“破界思维”重塑空间、时间与业态维度,让分散的资源“串珠成链”,让冷清的淡季“旺起来”,让单一的观光“深下去”,从“沉睡资源”到“流量密码”的创新实践。
破空间之界,从 “单点打卡” 到 “全域成景”
六安的破局之道,始于对资源的系统梳理与精准激活,以改革思维打破区域壁垒与资源分割的 “沉睡” 困境。该市确立打造六安版 “三地一区” 定位,重点推进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文旅片区建设,构建 “红绿交织、全域覆盖” 的发展格局,让曾经分散的景点不再 “各自为战”。
在文旅线路打造上,六安围绕 “红”“绿” 两大核心资源,以 “串珠成链” 思维整合优质文旅要素,推出大别山红色研学线、生态康养度假线、茶旅融合体验线等精品线路。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条、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条,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达9个,中国・红岭公路、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更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典型案例。这些线路有效推动游客从 “逛一个点” 的单点打卡,变为 “游一片区” 的深度体验。
“以前来六安只知道去天堂寨,这次跟着红色研学线走,从金寨革命博物馆到汤家汇红色小镇,再到独山革命旧址群,一路走下来,既领略了大别山的壮美风光,更深刻理解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革命豪情。” 来自武汉的游客张先生带着家人完成了为期5天的深度游,直言“收获远超预期”。
城乡联动是全域成景的重要支撑。六安深挖乡村特色文旅资源,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旅节点,建成裕安区林水寨、金安区梦享村等一批农旅共生型景区,开发 “茶园村咖”“花田民宿” 等乡村新业态。在金寨县西茶谷主题公园,一座茶园中的咖啡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采茶归来,坐在落地窗前品味茶香与咖啡香的碰撞,乡村旅游的内涵不断丰富。
“没想到乡村旅游能这么精致,住的民宿推窗就是茶园,白天采茶制茶,晚上在星空下喝茶聊天,这种慢生活太惬意了。” 来自上海的都市白领李女士说,她已经把这里当作 “周末逃离计划” 的固定目的地。这些乡村文旅节点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多元体验,更让村民实现 “在家门口就业、靠好风景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破时间之界,从 “一季火爆” 到 “全季精彩”
“以往大家觉得温泉只适合秋冬季节,现在我们靠多元玩法让春天、夏天也火了起来,尤其是夜经济的活力特别突出,为小镇贡献了15%的整体收入,还能有效拉长游客停留时间,让更多人愿意留在小镇过夜。” 陡沙河温泉小镇负责人方琦骏的介绍,道出了六安打破季节局限的秘诀。
在夏季,陡沙河温泉小镇以“温泉+” 为核心引擎,创新打造集清凉玩水、文化夜宴与深度康养于一体的特色体验,让“冬泡温泉”变成“四季可玩”。这一实践正是六安 “全域六安 全季精彩”战略的生动缩影,通过差异化产品供给,实现 “全时段体验”,让旅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春季的六安,“春在六安等您来,万紫千红大别山” 主题活动精彩纷呈,八大主题产品、1000场春游活动轮番上演,屋脊山、望春谷等56个赏花景点花开成海,30条春日精品线路带你邂逅最美春光;夏季聚焦“六安六度 一夏清凉”,四大清凉主题产品带来多元化避暑体验,漂流溪降、水上乐园等新业态备受青睐,金寨大湾漂流等10条漂流线路夏季常驻热搜榜,全国第四个、安徽首个大别山溪降项目成为热门打卡地,全市亲水项目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秋季的大别山五彩斑斓,“金秋大别山 好玩来六安” 主题活动中,登高赏秋、自驾露营、低空飞行等新业态纷纷亮相,13条秋季主题线路串联起马鬃岭的红叶、万佛山的云海、横河岭森林公园的秋林,让游客沉浸式感受 “层林尽染” 的诗意;冬季的六安则变身“冰雪乐园”,滑雪嘉年华等四场大型活动及700余场配套活动热力开启,2024-2025年雪季,全市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 1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600万元,成功让 “冷资源” 变为 “热消费”。
“我们一家四口几乎每个季节都来六安,春天赏花、夏天漂流、秋天露营、冬天滑雪,每次都有新体验,感觉永远玩不够。” 来自合肥的常客王女士笑着说,六安已经成为她全家的 “四季度假后花园”。
破业态之界,从 “观光为主” 到 “深度体验”
“以前旅游就是拍照打卡、走马观花,这次在六安,既当了‘红军战士’,又做了‘非遗匠人’,这种参与感太难得了!” 来自南京的95后游客小周的感慨,道出了六安文旅业态升级的核心逻辑——推动文旅业态向“体验化、沉浸化、个性化”转型,让游客从 “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红色体验,让革命情怀可感可触。六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推动“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全域化、市场化、品牌化。国庆假日期间,大型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场场爆满,24场演出接待观众2.1万人次,成为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必打卡项”。“实景剧里的枪炮声、呐喊声特别有代入感,孩子看完主动问起大别山抗战历史,这种教育方式太生动了!”来自合肥的游客刘女士感慨道。
针对年轻群体,六安创新推出密室逃脱《红夜》、党建VR体验剧目《星火相传》,在汤家汇“十万剧场”,“室外实景互动+室内沉浸体验+文保单位实景解谜”的三位一体模式极具吸引力。“本来以为红色旅游很枯燥,没想到VR体验和密室逃脱这么新颖,在玩的过程中就了解了革命历史,很有意义。” 小周说。此外,六安还精心打造“千里跃进将军故乡——红色征程线” 等精品研学旅游线路70余条,让红色研学成为文旅新热潮。
传统文化“动起来”,让非遗技艺可触可学。六安推动传统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互动”,建成九仙尊石斛文博园、临淮泥塑艺术馆等18处非遗旅游体验点,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聚焦“六安茶” 核心IP,打造的2条茶旅线路成功获评“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线路”,“寻艺六安”线路更入选安徽省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
在六安瓜片核心产区,游客可全程参与茶叶采摘、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感受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翁墩剪纸、临淮泥塑等非遗走进景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在动手实践中领略传统工艺之美。“跟着老师傅学剪纸,看似简单的图案,实际操作起来很有讲究,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来自杭州的游客陈女士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爱不释手。
融合:全链联动激活 “产业动能”,从单一业态至多元共生
当“百业+文旅”“文旅+百业”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六安的融合之路该如何走得更稳、更实、更具特色?六安以“全链条思维”推动“文旅+”跨界破壁,在生态、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中探索了新路径,让单一资源绽放多元价值。
文旅+科技,数智赋能提升体验质感
六安深谙科技是文旅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持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成六安旅游大数据分析、景区监控平台、城市大脑-文旅服务综合管理三大智慧管理平台,以及“乐游六安”线上平台,实现一键购票、无感入园、智能导览等功能,让旅行决策更高效、游玩体验更便捷。
在万佛湖景区,AI 机器人伴游、智能咨询机器人、无人售卖终端等数字化设施遍布景区,为游客提供全流程智能服务。“不用排队买票,扫码就能入园,智能导览还能根据我的兴趣推荐游览路线,太方便了!” 来自苏州的游客赵先生对智慧服务赞不绝口。通过数字技术整合票务、住宿、文创等资源,六安为游客打造了一站式数智文旅体验。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更让体验升级。在六万情峡景区,7D环幕影院采用全新科技,融合三维立体电影、多自由度动感舱体、特技特效表演、仿真造景装饰,给游客带来超强视觉震撼;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燎原星火”革命历史主题展览利用数字化展陈手段生动再现历史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革命岁月。这些科技赋能的体验项目,让文旅消费更具吸引力。
文旅+农业,田园变景区,产品变商品
依托茶叶、石斛、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六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采摘体验园、农耕文化园、民宿集群,让田园变身景区、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实现农业与文旅的双向赋能。
霍山县宋家河村、金寨县大湾村等村庄,通过“文旅+农业” 模式实现了乡村振兴与发展。在大湾村,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建起了农耕体验园、特色民宿,游客可以体验采茶、采摘板栗等农事活动,临走时还能带走当地产的茶叶、灵芝等特色农产品。“以前种庄稼只能靠天吃饭,现在家门口搞旅游,农产品能卖上好价钱,还能在民宿打工,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大湾村村民陈大姐笑着说。
裕安区林水寨景区重新定义乡村旅游,游客在“稻江南”民宿智能餐厅扫码点餐,短短三四分钟,三菜一汤就能迅速端上餐桌,大大节省了用餐排队时间。叶集花田·岭上的霍比特小屋成为亲子游热门,来自淮南的张女士带着孩子体验后表示:“既能玩又能学农耕知识,这样的乡村游特别有意义。”
文旅+体育,赛事聚流量,活动创品牌
六安以青山绿水为底色,将体育赛事与文旅体验深度绑定,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羽林争霸”羽毛球赛、六安马拉松、大别山汽摩越野赛等品牌赛事接连落地,吸引超70万人次参赛,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订单激增,真正实现“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城”。
首届“羽林争霸”赛事期间,赛场内选手激战正酣,赛场外六安同步推出“城市漫游”“大别山水”两条精品线路,凭赛事入场券即可享受天堂寨、万佛湖两大5A景区免门票福利,让体育激情与山水之乐无缝衔接。选手林先东直言意外之喜:“赛场设施专业,工作人员热情,赛后用入场券去六万情峡景区,奇峰瀑布、清新空气让我彻底放松。”
2025金寨中国红岭公路大别山汽摩场地越野赛同样人气爆棚,全国各地选手驾车驰骋在蜿蜒公路上,引擎轰鸣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赛后,赛车手走进茶园旁的咖啡馆,用一杯“瓜片拿铁”洗去疲惫。被红岭公路风光吸引而来的自驾游客王女士难掩兴奋:“一边是峭壁峰峦,一边是茂林修竹,经过天堂寨时云雾缭绕如仙境。这里既有速度激情,又有风光盛宴,六安让我彻底圈粉。”
依托山地资源,六安还培育了迎驾汉驰航空等4个低空飞行项目,让游客俯瞰大别山全貌。多元化产品矩阵,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体验需求,让“体育+文旅”模式持续升温。
文旅+康养,生态变资产,康养成名片
以生态为基,六安将文旅与康养深度融合,依托优质森林、温泉、中医药资源,打造全国知名的红绿交融康养基地。目前已建成中国森林氧吧2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家、省级10家,让“生态资源”真正转化为“康养产品”。
陡沙河温泉小镇等5大温泉目的地年均接待游客89万人次。这里群山环抱,温泉水富含矿物质,成为游客放松身心的首选。“在森林里吸氧,在温泉中放松”是游客的共识。聆心谷温泉酒店总经理吴昊证实:“周末客房常年爆满,越来越多游客把六安当作康养首选地。”杭州游客孙女士赞不绝口:“这里的温泉水质绝佳,泡完皮肤细腻。特色草本池加了中药材,搭配周围的森林氧吧,三天住下来浑身轻松。”
“中国石斛之乡”太平畈打造的文旅综合体,集种植观光、科普体验、产品销售于一体,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周边土特产销售超千万元。游客漫步石斛基地,近距离感受这种“仙草”的生长魅力。科普馆里,现代化展陈揭秘石斛的药用价值;销售区中,枫斗、鲜条、饮品等产品琳琅满目,让游客把健康带回家。
金寨县秋云·麦吉有田民宿利用灵芝、石斛基地开发中药汤浴、药膳等系列产品。霍山县斛乡云居利用石斛康养特色资源,打造石斛观光、中医药养生、民俗工艺展示等特色体验项目。上海游客孙芳流连忘返:“每天喝石斛花茶、泡中药浴、吃养生药膳,几天下来身心舒畅。这种把康养融入日常的体验,特别适合长辈,下次一定带父母来。”
跃升:品牌沉淀实现 “长期价值”,从流量热度至长红常青
文旅发展的终极命题,是流量爆发还是品牌沉淀?
文化铸魂,提升品牌厚度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六安深挖红色、生态、传统文化价值,让“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的品牌更有厚度与辨识度。
红色是六安的精神标识。作为全省首个为革命遗址立法的城市,六安投入约3亿元实施260余个文物保护项目,同时将革命故事融入文旅产品,让游客在游览中感悟初心。北京游客感慨:“这里的红色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历史。听着革命故事参观旧址,那种触动直击人心。”
传统文化是深厚底蕴。六安拥有97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体验点、现场教学让技艺重生。广东游客体验六安瓜片制作后赞叹:“亲手炒茶才知一杯好茶的不易,这种传统文化体验太有意义。”
生态文化是六安文旅的独特优势。依托大别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六安大力倡导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理念,将生态保护融入文旅发展的全过程。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在六安的各个景区,都能看到完善的生态保护设施和宣传标语,引导游客爱护环境。“六安的山清水秀不是天生的,更需要后天的保护,在这里旅游,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来自北京的环保志愿者李先生说,六安的生态文化让他印象深刻。
产品升级,增强品牌底气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六安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域景区“提标进阶”工程,54个景区“量身定制”提升方案,投入3.5亿元完成天堂寨亲清谷、大湾村研学基地等47个项目升级,让老牌景区焕新颜。
如今的东石笋景区,在保留原有自然风光的基础上,完善了旅游设施,增加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项目,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大湾村红色研学基地则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红色文化;万佛湖水上娱乐项目的升级,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水上活动选择,让他们在碧波荡漾中感受夏日的清凉与欢乐。
项目招引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六安市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指引》的科学引领下,六安持续优化招商方向与路径,推出133个优质招商项目,覆盖康养度假、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等多个重点领域。通过精准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全市文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104.5%,排名位居全省前列;6个入选省重点项目清单的项目投资完成率更是高达140.8%,居全省首位,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业态培育让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样。漂流溪降、低空飞行、露营研学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飞燕旅行社的徐晓芳对此深有感触:“现在的六安文旅产品越来越多元,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康养需求,又能满足年轻人的冒险体验,还能满足家庭游客的亲子互动需求,适合各个年龄段。产品的丰富性让我推荐六安更有底气。”
服务暖心,增加品牌温度
优质服务是文旅品牌的生命线,六安从游客需求出发,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游客在每一次旅行中都能真切感受到“六安温度”。
在硬件设施方面,六安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拥有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综合文化站14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62个 ,实现了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同时,六安持续完善交通路网、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游客出行的便利性。“这次来六安,无论是景区内的设施还是市区的交通,都感觉很便捷,尤其是旅游厕所干净整洁,细节做得很到位。”来自郑州的游客张鹏对六安的硬件设施赞不绝口。
在软件服务上,六安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旅游安全服务体系化提升行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宰客、欺客等行为 。“遇到问题时,景区工作人员响应很及时,态度也特别好,让我们感觉很安心。” 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说,贴心的服务让她对六安的好感度大幅提升。无论是在景区内遇到困难,还是在住宿、餐饮方面有需求,六安的工作人员都会热情地提供帮助,让游客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全域联动,扩大品牌广度
六安强化市县企联动,构建全媒体营销矩阵,通过“全媒体+ 精准营销”模式,聚焦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推出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体系,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 IP。
六安文旅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全力构建四大片区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全域发展、多点支撑”的生动局面。在上海・六安文旅嘉年华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六安的特色文化表演、美食展示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的关注,他们纷纷表示对六安充满了向往。
11月6日晚,上海群众艺术馆上海星舞台灯火璀璨、座无虚席,六安原创红色民歌剧《大别山之恋》在此圆满落幕。演出结束后,一位上海观众激动地说:“这场演出太精彩了!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六安的红色文化,也对六安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以后一定要去六安亲身感受一下。”
几天后,一场兼具文学温度与精神深度的文学名家对话在六安市图书馆热烈开启。著名作家、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携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钱塘两岸》莅临现场,与数百位六安读者围绕文学创作、时代精神展开交流,现场氛围热烈活跃,读者全程沉浸其中,通过阅读探索文学与时代的深厚链接。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六安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更多外地游客的关注,让六安文旅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大别山的清风拂过淠河两岸,红色基因融入生态画卷。六安文旅的创新实践,不仅书写了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答卷,更以 “破局 — 融合 — 跃升” 的发展路径,为革命老区、生态地区文旅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文旅高质量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场关于资源转化、产业融合、品牌塑造的探索,还在继续。未来,六安必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更创新的思维,推动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让 “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 成为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张丽 王羽)

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霍山县文旅体局供图

冯井镇“原乡夏夜,矿韵烟火”夏日烧烤季。霍邱县文旅体局供图

江家店镇林水寨景区。裕安区文旅供图

六安原创红色民歌剧《大别山之恋》在上海群众艺术馆圆满落幕。六安市文化馆供图

南山南·梦享村。金安文旅局供图

幸福大湾。郭晓虎摄

叶集花田·岭上民宿。叶集文旅局供图

中国红岭公路。金寨县文旅体局供图

著名作家、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在六安市图书馆开讲。六安市图书馆供图
配先查配资-配先查配资官网-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